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李开复面试问题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开复面试问题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样的人才称为品德好?
其实这是个伪命题,为什么呢?我们无法定义好坏,因为好坏的主观色彩都太浓重。所以我们无法定义一个道德标杆来衡量自已或别人的行为,并且数千年的历史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结论。所以,每当当今社会要树立某一道德标杆时,打脸总是来得那么快,那么直接。然,好品德虽无法定义,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恣意行事,停止自我修养的步伐。好品德虽无法用具体行为定义,公式证明,但就像美好乐曲,更能吸引人并引起共鸣!
追求、保护自己应得的利益,但不损害他人就是可以称为品德好的人。
对于损害别人的行为,郭德纲对此有一个比喻,我靠嘴吃饭,你也靠嘴吃饭,你吃你的,我吃我的,但你吃饭的时候别吧唧你那嘴。
有人说当今社会道德滑坡,有人说这个社会笑贫不笑娼。夸张也好,失望也好,总体说来品德修养已经丧失了曾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,成贤成圣的追求是儒家文化特有的现象,但这种追求并没产生几个圣贤,而是无数假道学的伪君子。
所以关于品德的标准不必设得太高,能够尊重别人的边界,不损害他人就是有品德的人。在这个视角上就不必叹息人心不古,获得更平和的心态。没有证据表明古代的道德水准比现在高,厚古非今是文人借古讽今的一贯作风,古今中外无不如此,事实情况是,文明总体是向前发展的。
我们总说品德好,什么是品德,我认为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某个人身上内化的体现,无关这个人的地位、职务、权利。
最直观地表现就是和某人接触一段时间,看他是否有爱心乐于助人、是否尊重人、言谈举止是团结友爱还是喜欢人身攻击,是否诚信,因为这些行为是从小到大在良好的家教下养成的习惯,这些方面能够做得好基本品德上就没有大问题。
《周易》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说的就是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。
我认为品德不好的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不懂得尊重人,或许这样的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能力,但这样的人很自私,正是因为自私所以其它方面也只是考虑自己,这样的人有极强的控制欲,如果有权利他会用到极致,权力越大破坏力越大,所以党员领导干部用人标准就提到"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"正是这个道理。
不知大家怎样看,个人观点,请不要对号入座。
品德的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:
【一】盘算式的道德
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,做任何善行,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、效用、果报和名利等因素。确实认为划得来,才会开始去做。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,他一定有所企图。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。
【二】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式的道德
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,比较没有自私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,他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兄弟一样,因此,行善较为自然,而且也出于真情。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祟,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,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。
【三】爱人如己的道德
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,所以能忘我,而达到爱人如己的境界。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。但因为他还没有去除我执,所以行善时,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概念(例如“贫苦”和“功德”等)。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,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的自在。
【四】最完美的道德
行善不但不望回报,而且没有人我的分别,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。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。因为他行善时,连一点负担也没有,所以最真诚、最自然,我最快乐。
古人说:“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。”意思是说:品德好的人绝不会执著功德和名利,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。初学的人行善,难免会执著善相;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,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开复面试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李开复面试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