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采取的做法及成效(人才评价的意义)

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采取的做法及成效(人才评价的意义)

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高校人才职称使用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扭转高校“只用帽子”的倾向,提出不给人才贴上“永久卡”的标签,完善人才职称的退出。着力培育和支持各类人才,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推动人才职称回归学术性、荣誉性,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。

所谓人才“帽子”,又称人才称号,是为表彰杰出人才而设立的各种荣誉称号。围绕人才职称制定的人才工程或人才计划,旨在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。但近年来,在一些地方和高校,人才“帽子”变成了“职称”。不仅“帽子”名称多,而且还被附加不当利益,甚至成为利益固化的“永久品牌”标签,背离了人才职称设立的初衷,削弱了人才职称的吸引功能。和培养人才。从这一点来看,“唯帽子”倾向会导致人才无序流动。戴“帽子”的人挤占了人才的上升通道。 “帽子”一旦戴上,就是终生的。青年人才进不去、留不下来,创新动力受阻。

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采取的做法及成效(人才评价的意义)

客观地说,“只戴帽子”之所以根深蒂固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的错位。如果人才评价仍徘徊在“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益、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”的漩涡中,“唯帽子”倾向将难以消除。因此,《意见》强调对各类人才一视同仁,不把高层次人才与人才职称获得者等同起来,不把人才职称作为评价人才、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,不简单根据人才职称来评价人才队伍。人才称号获得者数。建设的有效性在于避免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中“按帽子选人”的问题。

“唯帽子”的影响越深,人才就越难受到尊重。当“帽子”成为人才市场上流通的某种等价物时,人才竞争必然呈现出异化的特征,各种人才评价也难免流于形式。有“争关系”的,也有“争导师”的……随着不正之风愈演愈烈,“争人之战”将演变为“争职位之战”。 《意见》要求,高校不得将人才职称作为人才招聘和职位引进的硬性指标,不得对人才职称获得者发布“明码标价”的招聘广告;强调不得以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作为人才招聘和引进的限制性条件;明确发达地区不得单方面通过高薪高利竞价招收人才。 ——多项措施强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,共同指向改变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。

古人云:学问如弓,才如箭。人才的培养重在基础,人才的成长需要多年的积累。 《意见》的发布并不否认人才职称的价值,而是着眼于重塑人才理念,推动人才职称向学术荣誉回归。当“只戴帽子”倾向被消除,人才竞争回归正确的价值取向,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,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 (杨波)